>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-> 委员风采
用枸杞编织富民梦想——记贺兰县政协常委,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万亮
2025-05-13 09:09:47   来源:华兴时报

  郝万亮在枸杞基地调研。

  “好枸杞可以贵一点”,这句让百瑞源家喻户晓的广告词,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承诺,也是对上游种植农户的承诺。贺兰县政协常委,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万亮,从事枸杞行业二十载,从深受触动到饱含热爱,他带领团队以产品创新与实践引领新技术、新工艺应用,探索枸杞行业现代化开发、生产、销售的管理模式,促进枸杞产品提质增效,带动3000余户农户种植枸杞,解决就业1万余人,实现了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增绿的“三增”升级,展现了企业家委员的担当。

  守住枸杞的“鲜” 传好宁夏的“根”

  枸杞在中国有4000多年的历史,宁夏的枸杞人工种植就有600多年的历史,枸杞产业凝聚了宁夏人的情怀和情感。郝万亮见证了百瑞源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,乃至枸杞行业领军品牌的蝶变。

  枸杞是宁夏的“红色名片”和“金字招牌”,具有药食同源价值,但由于传统的种植、加工、售卖、食用方式,使得枸杞越来越边缘化,枸杞行业也随之面临着低质低价的恶性竞争。郝万亮敏锐地捕捉到,必须要打破常规给枸杞“锁鲜”。

  为了重塑枸杞价值,他针对瓶颈问题,带领工作团队在产品研发上攻关用力,重金自建4条智能化锁鲜枸杞和枸杞原浆生产线,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,9位专家历时6年时间,打破传统枸杞工艺,完整保留枸杞鲜果表层2.8微米天然蜡质保护膜,第一时间锁住鲜果营养,成功开创锁鲜枸杞高端新品,开启了宁夏枸杞新吃法——鲜嚼。

  “百瑞源除了卖产品外,卖的是什么?卖的是文化?卖的是诗和远方?”面对顾客的询问,郝万亮的心灵被深深触动。怎样才能让大家提到枸杞就能想到宁夏?有了过硬的产品做支撑,郝万亮时刻不敢忘宁夏枸杞的根,把文化作为载体,让更多人了解枸杞渊源。郝万亮说,宁夏枸杞享誉全国,凭的不就是正宗的原产地和悠久的历史文化?为了让更多人近距离体验宁夏枸杞,2022年,百瑞源在贺兰山枸杞种植基地兴建百瑞源殷红子熟枸杞庄园,以枸杞文化为主题元素,打造集枸杞艺术、枸杞养生美食、枸杞养生茶饮等于一体的新型文化旅游服务项目,为宁夏枸杞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了示范窗口。

  从超市货架角落到跻身首排“C位”,从土特产到养生“新贵”,从单一干果到高附加值“网红”产品,这不仅仅是百瑞源枸杞多年持续“重塑人们对枸杞的想象”,也见证着宁夏枸杞产业创新探索的历程。

  授人以渔 用善心善举温暖一方人

  枸杞产业是劳动力高度密集型产业,更是一个富民产业,带动家乡农民发家致富不仅是企业的责任,更是郝万亮心底的执念。

  郝万亮说,以前果农们分散种植,缺乏技术指导,收成不稳定,即使丰收也常因销售渠道单一而陷入价格低谷。为改变这一局面,他带领团队挨家挨户走访,向农户讲解标准化种植的好处,承诺保底收购价格。起初,不少农户心存疑虑,但郝万亮没有放弃,他在村里办起种植技术培训班,邀请专家“手把手”教果农户科学修剪、施肥、防治病虫害,为农户提供优质枸杞种苗,探索的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发展模式让农户们的腰包越来越鼓。

  随着合作农户越来越多,百瑞源的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。如今,百瑞源三万亩有机枸杞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农户3000余户,解决就业1万余人,人均年劳务收入2.5万元,帮助基地周边农户就近就业。除了种植环节,郝万亮还将富民链条延伸到加工领域。百瑞源的枸杞加工车间里,从筛选、清洗、烘干到包装,每道工序都需要大量人力。企业优先吸纳周边村镇的剩余劳动力,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,让农民变身产业工人。曾经靠天吃饭的农民,如今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险,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。

  在郝万亮看来,企业发展与农户致富是共生共赢的关系。百瑞源的成长,离不开家乡土地的滋养和农户们的辛勤付出;而企业发展壮大后,更要反哺社会,让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。近年来,百瑞源通过捐资助学、捐款捐物、项目帮扶、志愿帮扶、就业帮扶、产业帮扶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,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投入超过1000万元。创建“学雷锋服务站”100余家,发挥各岗位党员、工会委员在团队中的先锋作用,带动职工不间断开展关爱公益献血、空巢老人、残疾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。

  从创业时的艰辛探索,到如今成为行业领军企业,郝万亮始终坚守着让家乡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。他用实际行动证明,劳动密集型的枸杞产业,不仅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,更能成为改变万千农户命运的希望产业。

  “做人做事,难得的是坚持,做企业是如此,成为政协委员亦是如此。作为一名政协委员、一名企业家,我将继续做好宁夏枸杞,让小小红枸杞幸福千万家,更要立足自身优势,履行委员职责,努力倾听百姓心声,办好民生实事,展现政协委员的责任和担当。”郝万亮说。(记者 张红霞 文/图)


【责任编辑】:包瑞